龍 珠 禪 院

第十七集『断疑生信』无念而念 素位而行

发表时间:2022-02-21 11:15


内容提要

无念而念
念久成魔
素位而行
四十八愿
往生广咒


首先随喜大家来参加我们每周的共修。今天有很多新来的居士,我们禅院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法师和我每周各讲一个课程。那我们这个课程呢是讲净土法门,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七节课了。

之前我们讲了我们怎么去抉择一个法门来专修,讲了念佛也包括参禅的用功的要点,分析了大德往生的公案,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能够往生的关键,那么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讲临终就十念为什么能成就往生,它的关键是什么,还没讲完。也穿插讲了,有那么多法可听,为什么要听禅院的课程,还有我们新年讲的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学习楞严经。那么很多重点,我们不可能重复再讲,如果在座有志于修学净土法门的居士,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看到整个课程的内容。包括法师的《维摩诘经》,在网上都有。

我们新春的课程,大家可能听得有些辛苦,时间有点久。因为考虑到我们这个课程,它每节课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的,如果断开,要过两个星期再讲的话,中间间隔的时间就太久了。所以也是经常为了在一个小时里面能完成本节课的进度,我的语速就会有点快。在这里也请大家谅解。

但是呢,也是基于每周能坚持来共修的居士,平时都很用功,也很好乐听经闻法,所以呢,对于大家专注力的要求肯定是要比其他居士要高一些的。一个小时的课,我觉得应该还是能保持专注的吧。

我自己也有体会,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一个小时,感觉就像几分钟,是一转眼的功夫。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当你一心专注的时候,无论是诵经,打坐,还是听课,你是感觉不到时间的长度的。

这个课程,一节课下来的内容,其实还是不少。而对于大家的要求,还不是听明白那么简单。这个净土课程,是实修的课程,不是当知识来学的。我们虽然也讲很多理,但是这个理是需要大家在事上去实践的,要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真正去用上的。不管你根器再怎么好,听一遍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并且能够真正做到的。所以就需要大家在课后反复消化吸收,你才可能真正去做,也只有真正去做了,你才能真正受益。

讲这个课,很难完全适应在座所有居士的根机,我尽量讲得浅白一些,但是可能还是会超出部分居士所能理解的范畴,听不懂,这也是正常的。但是随着大家功夫的提升、闻思的增进,你以前不明白的,有一天你就会明白。也可以说这个课程它是适用于你今后整个修行过程的,也就是说你未来在修行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课程中也可以找到答案。所以,不是今天听一下就可以丢在一边的。

就比如我们说无念而念这个问题。无念而念,我们都没有达到,而且,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觉得遥不可及。但是呢,还是需要和大家讲。大家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好处是什么?一个是,未来,当你修行提升了,念佛也能不起妄念,进入很清净的状态。你不会就误以为达到了无念而念了,其实还差得很远。一旦你错认了以后,它会导致什么?得少为足,生起增上慢,甚至误导了其他人。而我们呢,经常是一听别人说修行如何了得,比如说自己已经达到无念而念了,或者说自己在梦中都能作得了主了,就会傻傻地趋之若鹜。但是,其实,可能是他们自己误解了,错认了,以为自己达到了。一般能修到这个份上的人,都不会在人前夸耀自己达到什么境界了。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明辨清楚一些问题的话,就容易被他人误导,带偏。自己呢,还以为遇到了大善知识。

另外讲这个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念佛常常是连个目标也没有,我们完全不知道念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决定自在往生了。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可有可无地念着这句佛号。那么以我们现在这样一种状态去念佛,临终能不能往生呢,我们都没有把握,这就像什么?像在进行一场没有胜算的赌博一样,打牌,你可以输得起,那么临终往生的问题呢,输不输得起?输了以后呢,我们都讲过,可能下一世你有些福报,福报尽了以后呢,古大德都说了,你这一生不能往生净土,最终的归宿只有一个,三恶道。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无念而念,建立起这样一个修行的目标来,你就会知道我们现在的功夫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悠悠散散地去念这句佛号了,你才会真正精进起来。我们之前也讲了,古大德都是一天几万几万佛号地念,那么我们呢,理上一知半解也没有,事上,多少人在老实念佛了。然后呢,就像上节课讲的,还指摘别人拼命念佛是太着相了。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先就无念所衍生出来的一些错误知解,和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能够辨明清楚。

那么我们上次讲到我们很多人是很用功,但是用错力了,我们去追求一个什么念头都没有的无念,对于净土法门来说也是这样,我们用印光大师的话来补充一下,大师说:“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心常觉照,这是我们经常和大家讲的,我们才起一念杂念,就要觉照到,不跟着念头跑,然后摄归到念佛的正念上来。这句话透露出什么信息来,我们讲过,我们修行的一个短期目标一定要正确,目标不是达到那个和有念相对的无念,而是心常觉照,要提升觉照的功夫,也就是能达到念起即觉,念起不随,或者觉起即无。这些我们在第五节课上,有具体的解释,这里不重复了。

我们再来看看绍云老和尚怎么解释无念而念的,其实和我们上节课讲的是一样的,这里再给大家加深一下印象。老和尚说:你不妨念佛,把耳根摄住了,意根一摄,眼鼻舌身这四根不起作用了。四根不起作用时候,多则二十分钟,你妄想就收拢了。妄想要收拢以后,你还有个所念的佛,和你能念的这一个念头在, 这就是一心不乱。那再进一步念佛时间念长了以后,能念和所念的再没有了,也就是没有能所,没有所念的佛和能念之念,但是还在念,到这时候明明了了,历历明的,就是那一念觉照在,那一念佛号在,你能把住这一关,体会到这一个程度, 这就叫不念自念,无念而念。和参禅参到无心境界一点二样都没有。

所以要达到无念,必定是要经过有念的。那么能念和所念脱落,但佛号还在,你单看文字肯定是不能体会的,你用思维意识是无法理解的,它必须是要现量亲证的,很难用有限的语言文字去表达,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

那有人说,古德说了:“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然后这人就说了,“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莲池大师就开示说:“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饭,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

我们念佛,为什么念来岁久却成魔?除了我们在第2节课上讲的,贪求境界之外,我们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里,是不具足菩提心,不具足出离心,不具足信愿心,不具足忏悔心,不具足至诚心,不具足觉照的。

我们念佛是什么?却将妄念数如麻,念来岁久却成魔。”

我们是念珠一颗一颗地拨,计数器一下一下地按,那么妄念呢,却是如麻如粟,纷乱不堪。我们还真不能小看这些妄念,不只是我们的心没落在佛号上。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在纷乱的妄念当中所念的这句佛号,必然不可能具备我们刚才提到的、能真正成就我们往生净土的这些心念。

单说菩提心,我们都听过《华严经》当中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那么也可以说,忘失菩提心,持名念佛,是名魔业。我们还不是忘失,我们是连发都没发这个心。听上去好像很严重,我们现在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我们专门会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讲,临终十念成就往生的另一个关键:菩提心的问题。

那么我们引用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有人就提出,古德有说过这首偈子:‘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

为什么念佛的人多,成佛的却稀少得很,不要说成就,走偏的倒是大有人在。那么按照这首偈子的意思,分明是教人应该要念到无念而念,可是现在的念佛人都是有念念佛。内有能念的心,外有所念的佛。那么莲池大师就说了,其实这首偈是针对那些散心念佛,却不懂观心的人所讲的劝勉的话。就是像我们这样嘴里念着佛号心却是散乱的,没有在心念耳闻,没有把每句佛号都听得清清楚楚,念头跑出去,自己也浑然不觉,完全没有观照力。这是念佛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那么古德说念来岁久却成魔,但却没有说念来岁久能一心不乱的人会成魔啊。同样一句佛号,有人成魔有人成佛,所以怎么去念这句佛号是关键,以怎样的心念去念这句佛号是关键。这也是我们这个课程的重点。

莲池大师在这里举了个比喻,我们很多人,都还不曾好好念佛,功夫都还没有用下去,就因为觉得“有念念佛”是不对的,就不去念佛了。这就像什么?饥肠辘辘的人还没开始吃饭,就开始担心吃饱以后会肚子胀,就干脆不吃了!就像我们上节课讲的,你还没有能力达到无为无造作的任运,却先排斥起有为的如理作意一样。

有人还说:“吾不念佛。良由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

还有人不念佛,因为他在理上还知道不少,他知道还有能所的话,就不是真入道,内有能念的心,外有所念的佛,能所都没脱落,怎么能称之为道?’

但是如果不念佛,就会怎样?蕅益大师说:傥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现在心行的基础是无明我执,你不念佛,不作功夫,那必然去念五欲六尘,去念贪嗔烦恼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为窠臼。

窠臼是什么?牢笼,深坑。这个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堕落在黑山窟里,陷在死定当中,他不是像无念而念那样,是历历分明的,他根本没有观照的智慧。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从理上讲,有念还不对,就不在有念上下功夫。你功夫用上了,按照我们刚才讲的心常觉照来念佛,功夫成熟了,自然达到念而无念,它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么我们看莲池大师怎么说?“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莲池大师说,那么有这样观念的人,岂不是把独守空静就当作道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内有能静的心,外有所静的境,不也一样是能所宛然吗?当你真到一心不乱的地步,那么哪里还有能所,内外呢?”大师说,我们修净土法门,只愁达不到一心不乱。如果能一心不乱,哪里有讥嗔毁谤的种种外境呢?哪里有对外境产生分别的心呢?所以自然能巍巍不动如泰山。就像《维摩经》当中讲的“毁誉不动如须弥”。

那么我们在强调作功夫的时候,又要避免以前也讲过的一个误区:在作功夫的同时,不能舍弃信愿。

有人问:念佛须万缘放下,那么这个求生的愿,是不是可以放下呢?

我们讲念佛要万缘放下,是说你要放下对世间的贪恋、分别执着,专注在一念佛号上,并不是说让你把信愿也摒除掉了。念佛如法的人,他念念佛号都是信愿具足的。如果只是把念佛当作修定的方法,而摒弃了信愿,这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讲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所以我们念的这句佛号,一定是以信愿为前导的,缺失了这个,那么持名的这个行,也不是净土法门讲的正行。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把握好,既不能毫无信愿地把念佛只当功夫来修,又不能悠悠散散,不在念佛上好好下功夫,不在心常觉照上下功夫。

另外呢,春节时,我们在和居士沟通的过程当中也发现,很多居士好乐佛法,一心想以修行为事业,对于俗务缠身心生厌倦和抗拒,对于能常住寺院护持的居士心生羡慕。当然,这是一件好事,说明她在思维生命的究竟意义到底是什么?她也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向在哪里。但是,从修行的角度上来看,按照我们新年课上讲的,我们要反观一下,我们让自己陷入纠结、矛盾、抗争的这样一种心态,是不是做到了如理作意?是不是做到了安住当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认清楚,每一个当下就是修行的最好时机,它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我们要清楚一点,我们修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找一个没有烦扰的地方来修行,还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行。一定是后者。那么我们就要知道,

就像《普贤行愿品》当中讲“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以我们的修行最终得以成就,一定不是远离众生的,一定是离不开众生的。

我们说接引众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接引,一个是言传,一个是身教。对于在家人,虽然我们不像出家人一样以法来接引众生,但是却可以以自身的改变和提升,来告诉身边的人,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修行。当你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作好自己,把学来的佛法融入到,体现在你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之间的话,这就是以身教在接引身边的一切人。而对于尚未接触佛法的家人来说,其实他们最不想看到一个,一学佛,就什么都弃之不顾的你;看到一个,只在宗教形式上修行的你;看到一个自我膨胀、脾气依然暴烈的你。而是希望看到,学了佛以后,更包容,更祥和,更调柔,更尽责、更智慧,更光明的你。而这一切就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人努力的方向。那么这一切,怎么去达成?就是在每一个对境、每一件所谓的俗务上去达成。这就要求我们能时时需要觉察自己的心念,学会转念,学会如理作意。

我们在红尘当中的各种因缘还没了却的时候,就要把一切世间的俗务当作增进修行的磨刀石,而不是以烦恼心去对立、去排斥。但同时你还不能随波逐流。这确实很难,这需要什么?正见和功夫,没有功夫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于这些忙碌于工作家庭的在家人,更不可能整天坐在蒲团上,整天抱着经本。所以就需要怎样,我们之前常说的,要知道在行住坐卧一切时处,念佛的念佛,参禅的参禅,持咒的持咒,要把一切闲散的时间都利用上,不然你怎么可能有对境不迷的定力和智慧。

在这里我引用印光大师的一段话来和大家共勉:“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素位而行,很重要,这句话出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处在什么位置,就尽好本分,作好该作的事。对于因缘条件不具足而暂时不能达成的事,你可以发愿,你可以回向,但不能因为达不到而心生烦恼。“不愿乎其外”,也就是教你要安住当下,要随缘。而我们往往是怎么样?避开、逃离那些会令我们产生烦恼的环境和种种人事,去到一个所谓的世外桃源,我们讲过这叫什么?避境逃心

就像我们之前提过憨山大师说:“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一定要明白:不要觉得深山就是世外桃源,寺院就是世外桃源,所谓的世外桃源是我们的心来成就,来构建的。如果我们的心是喧嚣扰动的,心随境转的,我们是找不到一个真正没有烦扰的地方的。因为寺院也是由凡夫构建的,只要是凡夫,必然会显现种种贪嗔烦恼、种种习气。所以不管我们身处哪里,首先要修的是什么?是要让自己在种种扰动当中,具备不受扰动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保持正念,保持觉照,对境不迷,才是你要努力的方向。

憨山大师讲,“即今要悟本来法身,即就日用现前,六根门头,起心动念执着我处,当下照破。”

大师并没有说,要悟本来法身,必须在寺院、在深山。修行是在哪里修,在日用现前时,一旦发现执着这个自我了,当下去照破它。用什么照破?我们之前讲的如理作意的种种方法。

那么我们还要知道,我们生命的最终的归向是由我们的心念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你在表象上作的是什么事。

我们在家里,虽然从相上看,没有在护持三宝,但是我们把师父们讲的话,好好在生活当中用上,烦恼越来越轻,家人越来越欢喜,越来越体会到佛法当中蕴含的智慧,这就是在护持三宝,供养三宝。

我们虽然在家里,我们所做的一切世间的事却可以帮助我们开显我们的佛性。这个怎么说?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但是我必须要假借所有的对境逢缘来开显它们,借一切事相、一切境缘来开显它们。我们要假借世间纷乱的事相来开显本具的不随境转、如如不动的功德来,我们要假借周遭人的称讥毁誉来开显本具的慈悲喜舍的功德来。那么对于一切的境缘,你就不会产生排斥、抗拒的心态了。

我们说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高高山顶立是说什么?首先我们要有超拔的见地。但这还不够。因为佛的精神、菩萨的精神,是体现在深深海底行上的。是扎根在众生当中,是立足于红尘当中,去践行,践行什么?六度万行,慈悲喜舍。他们是随顺一切的因缘去利益众生的,他们不会舍弃这个生灭无常的世间的。

就像安祐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给公鸡搭建起一个超级豪华的别墅。在最不起眼的小事上,在最没有人会重视在意的小事上,把事情做到极致。可能有人会觉得,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多功夫,只为了一只鸡,不值得,还不如把这时间用在打坐、诵经上呢。有这样看法的人,当然也随喜他的精进,但是他不知道诵经打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深深海底行,是为了能更好地去践行我们的所学,能让我们在践行时,不会在风浪里迷失方向或者被风浪吹倒。

虽然他们还没有做到高高山顶立,但这样的行为却是切切实实把慈悲心、把菩提心、把平等心,在细小的琐事上践行到极致。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在修学上的一个榜样。

当然,说到真正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那是要证悟了自性本体,能安住在这个本体上,去起一切的用,去利益一切的众生。

以上呢,是对新年课程的一个补充。

本来今天要接着节前的课,继续讲临终十念为什么成就往生的关键,今天肯定是讲不完,就放在下次课了。

那接下来我们讲一下之后的共修安排,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会作一些调整。之前大家已经读了《观无量寿经》。那《无量寿经》的篇幅比较长,我们暂时不在共修的时候安排读诵了。但对于《无量寿经》的重中之重,也就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我们还是需要了解。怎么了解?我们不只是去念,我们要一愿一拜。

那这四十八愿是怎么来的?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阿弥陀佛因地,也就是法藏比丘,他在恭请了世自在王如来

为他宣说并示现了,二百一十亿佛土的依报和正报的殊胜后,借鉴了这一切刹土的微妙功德,发下了这四十八个殊胜的大愿,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最初的缘起。这四十八愿相当于是极乐世界的一个设计蓝图,极乐净土所有的殊胜都体现在这四十八愿当中。法藏比丘为了圆满这些大愿,通过无量劫的积功累德,证得了法身,成就了极乐净土。

我们呢,通过礼拜这四十八愿,就能够了解阿弥陀佛愿力的微妙和深广,就能了解极乐世界超胜其他净土的特点。当我们真正能体会到阿弥陀佛无尽的悲心后,才能真正生起依归的心、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建立起万牛莫挽的求生的信愿,才会一门深入地去行持,才能真正感通弥陀愿海,得以成功往生净土。在妙叶禅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当中讲“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这说明什么?说明阿弥陀佛愿力的深广,他是“圣凡皆摄,善恶同度”。

也就是说一切根机的众生,不论是善人恶人,不论是凡夫圣人,无一不被纳入阿弥陀佛的大愿海当中。也就是说能使我们业障凡夫,一跃而能踏入圣人之列,得大自在,得大受用,得大成就,这都是因由阿弥陀佛的大愿。

那我们下节课一共108拜,除了这四十八愿外,再要拜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所发的四十八愿。在大师的传记当中曾经记载:当时他在阿育王寺,在佛前发起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感得寺院里供奉的佛舍利放光。省庵大师在他的《劝发菩提心文》当中讲: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我们虽然知道发心立愿的重要,但可能不知道这个菩提心怎么发,这个愿怎么立。那么我们通过礼拜这四十八愿,就可以看到作为祖师大德,怎么把菩提心含摄在他的大愿当中。我们新年也讲过,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烦烦恼恼,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的一切思想、一切言行都是围绕这个自我生生灭灭。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心转个向,我们原来只看到自己,现在转而向一切众生。我们比照着祖师去发愿,看看,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心量会不会很大程度地扩展开来。那么大师的这些愿,很多是讲在证悟了无生法忍以后的事,比如说,别人闻我名号,能怎么怎么样;我以大悲神力,怎么怎么样; 代一切众生受苦,包括入地狱代众生受苦。大家听了以后不要担心,我们比照大德发这个愿,是不是受得了这个苦,我哪里有什么大悲神力,人家听我名号,哪里可能受益。那这些都是在我们成就了以后的后话。发这样的愿,一个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愿,最多是往生净土,那么之后呢?必是要回转娑婆的。那么回转后怎么再度众生呢?我们是没有概念,没有发心的。所以这四十八愿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常念的西方发愿文的一个补充。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能自肯,我们总以我们是业障凡夫来否定自己,自己怎么可能开悟,自己怎么可能成佛。那么让大家比照大德来发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大家能够自肯,自肯什么,我们本来就是,我们一定能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度化一切的众生。

那么两个四十八愿,就是96愿,再加上佛菩萨的名号,一共108拜。这是下节课的内容。

我们再讲一下下周的安排,除了法师讲经之外,我们一起来共修一下《往生广咒》

元音老人说,心中心祖师,共同强调“纵然大彻大悟”,都要念慈氏咒和弥勒菩萨结缘,求愿往生兜率内院;或者念往生广咒和阿弥陀佛结缘,求愿往生极乐国土。那么对于大彻大悟的人尚且要求如此,更何况是我们。印光大师也说:须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归宿。

包括你修心密,你参禅,不管你开悟没开悟,在末法时代,倘若不依净土法门信愿求生净土,恐怕难以了脱生死、超凡入圣。原因我们之前有讲过,以后还会深入分析,这里不具体讲。演峰法师讲,我们有好多修心中心法的,既不念慈氏咒,也不念往生广咒。既不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也不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祖师强调发愿,你为什么不发愿?就是不知道老人开示的用心所在。我们总以为开悟了,就有把握了,其实还在生死轮回里面滚,还做不到“受生自在”!

修心密的居士都知道这个咒,但大家都只是从元音老人那知道有这个咒,却不知道它实际的出处。它收录在蕅益大师选定的《净土十要》第八要,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妙叶禅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当中。它也叫作“无量寿如来根本真言”,或者“拔一切轻重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它和我们早课十小咒当中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不一样。

《念佛直指》当中讲:若有宿业所使,愿行有亏,常当一心诵此拔一切轻重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若持一遍,即灭身中所有一切五逆十恶等罪。若持一十万遍,即得不废忘菩提心。若持二十万遍,即感菩提芽生。若持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决生净土。)

那么当时通行的版本,在音声和句逗上,还是存在很多错谬。妙叶禅师附在《念佛直指》里的,

三藏法师沙罗巴所翻译的,比较起其他的版本,最为精准。咒曰:奈麻辣怛纳 特啰耶也 奈麻阿哩也 阿弥打跋也 怛达哿怛也 阿罗喝帝三迷三不达也 怛的也挞 唵 阿弥哩帝 阿弥哩打 嗢巴伟 阿弥哩打 三巴伟 阿弥哩打 葛哩比 阿弥哩打 薛帝 阿弥哩打 帝际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阿弥哩打 韦羯兰帝 哿弥你 阿弥哩打 哿哿奈 羯哩帝葛哩 阿弥哩打 顿度比 苏哇哩 萨哩哇 阿勒挞 萨怛你 萨哩哇 哿哩麻 吉哩舍 吉哩也 葛哩 莎喝。

我们今天就不念了,下周的下午就一起共修这个《往生广咒》,108遍,差不多47分钟左右。今天课后我会把文字和法师的录音发到群里,大家可以先熟悉一下,也可以作为自己的一个定课。每天念49遍,差不多就21分钟。

但我们在重视持咒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一看咒的功德利益那么大,就光念咒,把佛号给丢了。像印光大师讲的: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除了上面两部分内容之外,如果共修日刚巧是十斋日的话,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就来读诵《地藏经》,等我们客堂二楼的念佛堂建成后,我们再安排打坐课,这样穿插着来。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分享到:
龍珠禪院版權所有